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W·詹姆斯
B.H·艾宾浩斯
C.W·冯特
D.S·弗洛伊德
【解析】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D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构造主义心理学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解析】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遵循“刺激(S)——反应(R)”的公式。
3.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 C )。
A.机能主义心理学
B.格式塔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说
【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在刺激(S)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R)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4.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的阶段是( B )。
A.知觉
B.思维萌芽
C.思维
D.意识
【解析】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大脑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已经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但是,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还不能说到了思维的阶段,只能说到了思维萌芽的阶段。
5.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动物的( B )。
A.感受器
B.神经系统
C.反射弧
D.神经细胞
【解析】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
6.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 B )。
A.小脑
B.脑干网状结构
C.丘脑
D.下丘脑
【解析】脑干网状结构,由散布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组成,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7.调节内脏系统活动的皮层下中枢位于( A )。
A.下丘脑
B.脑干
C.上丘脑
D.小脑
【解析】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他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
8.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是( D )。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解析】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9.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B )。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解析】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10.脑的最古老部位是( D)。
A.小脑
B.间脑
C.大脑
D.脑干
【解析】脑干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结构。
11.在下列感觉中,未经丘脑中转抵达大脑皮质进行信息处理的是( C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解析】丘脑是大脑皮层以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12.支配内脏器官的是( A )。
A.植物神经
B.运动神经
C.中间神经
D.感觉神经
【解析】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13.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联觉
【解析】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4.音色主要由声音的( B )决定的。
A.频率
B.波形
C.强度
D.音调
【解析】音色主要是由声音(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15.白纸在橙色灯照条件下,看起来依然是白色的,这是因为知觉是有( B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解析】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
16.红色让人感到温暖,这是一种( D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联觉
【解析】联觉是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17.人类听觉的适宜刺激的声波是频率(C )。
A.200~20000赫兹
B.1000~4000赫兹
C.16~20000赫兹
D.1000~5000赫兹
【解析】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16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滋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18.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称为知觉的( B )。
A.恒常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解析】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19.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灯影,这是( C )。
A.正后像
B.互补现象
C.负后像
D.彩色对比
【解析】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像是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
20.人脑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B )。
A.运动知觉
B.时间知觉
C.似动知觉
D.方位知觉
【解析】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位于中央窝上的视神经细胞主要是( D )。
A.双极细胞
B.边缘细胞
C.杆体细胞
D.锥体细胞
【解析】锥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22.人们在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会把一部分物体当做对象,其他部分当做背景,这表明知觉具有(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解析】选择性,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部物体。
23.对弱光敏感的视觉神经细胞是(C )。
A.锥体细胞
B.双极细胞
C.杆体细胞
D.水平细胞
【解析】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
A.色觉有缺陷的人一般不能说出物体的颜色
B.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饱和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
C.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原因造成的
D.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光谱上的黄和蓝
【解析】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别”颜色的;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10。
25.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 D )。
A.形象的编码
B.抽象的编码
C.视觉的编码
D.听觉的编码
【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采用言语听觉的编码形式。
26.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由于表象具有( C )。
A.概括性
B.片段不稳定性
C.可操作性
D.直观形象性
【解析】表象的形象可以在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正是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
27.遗忘的进程通常是( 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倒U型曲线
D.U型曲线
【解析】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提出了保持曲线,他使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28.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和( C )。
A.固化
B.迁移
C.干扰
D.定势
【解析】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和干扰抑制说,干扰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9.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是划分( D )。
A.记忆过程的标准
B.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的标准
C.思维过程的标准
D.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
【解析】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个记忆系统。
30.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 B)秒以内。
A.0.25
B.1
C.4
D.5
【解析】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秒以内的记忆叫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31.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 A )。
A.前摄抑制
B.前干扰
C.倒摄抑制
D.后干扰
【解析】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2.短时记忆的容量项目一般为( A )。
A.5-9个
B.3-7个
C.7-11个
D.9-13个
【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单位。
33.记忆过程有( B )。
A.四个基本环节
B.三个基本环节
C.二个基本环节
D.五个基本环节
【解析】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34.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 C )。
A.不能被意识到的
B.一种内隐信息
C.能被意识到的
D.一种主观臆造
【解析】瞬时记忆受感受器的生理特点决定,信息几乎全部被登记但记忆容易衰退,当信息受到特别注意,进入短时记忆。
35.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叫( C )。
A.语言记忆
B.意义记忆
C.语义记忆
D.内隐记忆
【解析】语义记忆,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36.保持曲线来源于( B )。
A.冯特
B.艾宾浩斯
C.华生
D.詹姆士
【解析】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提出了保持曲线,他使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37.回忆又称(B )。
A.识记
B.再现
C.再认
D.保持
【解析】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38.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B )。
A.迁移
B.定势
C.态度
D.动机
【解析】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39.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 A )。
A.言语
B.内部言语
C.语言
D.符号系统
【解析】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
40.布洛卡中枢即( C )。
A.听觉性言语中枢
B.视觉性言语中枢
C.运动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解析】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受损后-表达性失语症,能听懂,不能说
41.大脑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是(C )。
A.听觉性言语中枢
B.视觉性言语中枢
C.运动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解析】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位于额下回。受损后-表达性失语症,能听懂,不能说。
42.大脑皮质的颞上回是( A )。
A.听觉性言语中枢
B.视觉性言语中枢
C.运动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解析】听觉性言语中枢,又叫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后-接受性失语症,不能理解,听不懂。
43.威尔尼克中枢受到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A )。
A.接受性失语症
B.失读症
C.表达性失语症
D.失写症
【解析】听觉性言语中枢,又叫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后-接受性失语症,不能理解,听不懂。
44.颞上回受到损伤的人可能出现( A )。
A.接受性失语症
B.失读症
C.表达性失语症
D.失写症
【解析】听觉性言语中枢,又叫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后-接受性失语症,不能理解,听不懂。
45.大脑皮层中角回受到严重损伤,患者会出现(A )。
A.失读症
B.表达性失语症
C.失写症
D.接受性失语症
【解析】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角回,若损伤会出现失读症,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
46.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脑区受到严重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 A )。
A.失写症
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
D.表达性失语症
【解析】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如果出现损伤,会出现失写症,即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
47.想象是( A )。
A.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B.认识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
C.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D.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解析】想象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48.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称为( C )。
A.发散思维
B.逻辑思维
C.辐合思维
D.抽象思维
【解析】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按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49.“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是知觉具有( D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解析】理解性,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50.看见“月晕”后经常“刮风”,即得出“月晕而风”的结论,这表明思维具有( B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加以认识。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月晕而风” 的结论是看见 “月晕” 后经常 “刮风”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51.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被称为( A )。
A.意识
B.注意
C.认识
D.知觉
【解析】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52.分心指(D )。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动摇
D.注意分散
【解析】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53.注意属于(D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心理状态
【解析】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54.梦出现在(A )。
A.快速眼动期
B.深度睡眠阶段
C.睡眠锭阶段
D.Δ波阶段
【解析】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阶段。
55.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称为(B )。
A.注意转移
B.分心
C.注意分配
D.注意集中
【解析】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
56.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对象范围一般是( D )。
A.4~8个
B.4~6个
C.3~7个
D.5~9个
【解析】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广度为7±2个,即5-9个项目。
57.根据睡眠中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中的非快速眼动期分为几个阶段( D )。
A.6
B.3
C.5
D.4
【解析】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中的非快速眼动期分为4个阶段。
58.个体根据任务的要求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指向并集中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注意( D )。
A.分散
B.分配
C.动摇
D.转移
【解析】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59.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尊重他人的需要属于( D )。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社会需要
D.缺失性需要
【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是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尊重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60.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 B )。
A.爱好
B.诱因
C.需要
D.内驱力
【解析】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61.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属于( B )。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成就需要
D.自我价值需要
【解析】高层次的需要并不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但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使人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称为生长需要。
62.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为( A )。
A.内驱力
B.诱因
C.情绪
D.兴趣
【解析】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
63.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B )。
A.感觉
B.需要
C.气质
D.性格
【解析】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64.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 )。
A.心境、激情、应激
B.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C.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D.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解析】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65.微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 D )。
A.应激
B.情感
C.激情
D.心境
【解析】心境是一种持久、微弱和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
66.心理过程包括( B )。
A.能力、气质和性格
B.认识、情感和意志
C.知、情、意和能力
D.感知觉、记忆、思维和动机
【解析】心理过程包括知(认知、认识)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67.情绪和情感可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B )的功能。
A.适应
B.信号
C.组织
D.动机
【解析】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如微笑表示友好,点头表示同意。
68.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A )的特性。
A.两极对立
B.不可调和
C.相互关联
D.物极必反
【解析】每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例如,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爱就有恨,有紧张就有轻松,有激动就有平静,它们都构成了情绪和情感对立的两极。
69.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把情绪分为( A )。
A.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B.生物情绪和社会情绪
C.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D.情绪状态和高级情感
【解析】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70.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 C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焦虑
【解析】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71.与易受暗示性和武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D )。
A.坚韧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自觉性
【解析】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
72.“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对人有影响的是( D )。
A.激情
B.压力
C.应激
D.心境
【解析】心境是一种持久、微弱和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
73.随波逐流,易受暗示的人,其意志品质缺乏( A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品质的人,是在对行动的目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决定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独立地判断,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74.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知觉的( C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解析】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石灰在暗处看起来也比放在亮处的煤块亮,这是明度的恒常性。
7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D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解析】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觉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比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76.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B )。
A.感觉细胞和联络细胞
B.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C.双极细胞和节细胞
D.中央细胞和边缘细胞
【解析】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77.神经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B )。
A.脊髓和脑
B.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C.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D.外周神经系统、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解析】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叫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了外周神经系统,或叫周围神经系统。
78.在遇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所体验到的动机冲突属于( A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解析】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79.格式塔心理学主张(D)。
A.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解析】格式塔主张,心理学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成各个部分,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制约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80.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A )。
A.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B.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
C.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D.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解析】机能心理学主张,意识是一个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即意识流。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心理与意识在人适应环境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
81.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C )。
A.构成心理的基本元素
B.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D.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解析】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82.神经元是由什么组成的?( B )
A.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B.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C.细胞、突起和纤维
D.细胞核、突起
【解析】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83.自主神经是由什么组成的?( B )
A.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31对脊神经
D.脊髓和延脑
【解析】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84.罗杰·斯佩里通过( A )实验证明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A.割裂脑
B.经典条件反射
C.操作条件反射
D.工具条件反射
【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85.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B )。
A.视觉和听觉
B.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C.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D.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解析】感觉是由物体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8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 )。
A.绝对感觉阈限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最小可觉差
【解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87.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 A )。
A.运动性言语中枢
B.听觉性言语中枢
C.视觉性言语中枢
D.书写性言语中枢
【解析】运动性言语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受损后-表达性失语症,能听懂,不能说。
88.听觉的感受器是( C )。
A.前庭器官
B.听神经
C.科蒂氏器官
D.三个半规管和耳石
【解析】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
89.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 B )。
A.听觉适应
B.声音掩蔽
C.听觉对比
D.听觉疲劳
【解析】声音掩蔽是指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90.生理零度是指( A )。
A.皮肤表面的温度
B.37℃
C.36.5℃
D.正常的体温
【解析】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91.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 A )。
A.引不起内脏感觉
B.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
C.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
D.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
【解析】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
92.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 B )。
A.对光适应
B.感觉后像
C.对暗适应
D.感觉对比
【解析】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93.联觉是指( D )。
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C.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D.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解析】联觉是指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
94.生物节律给人提供了判断时间的信息,所以,这种节律也可叫( C )。
A.生活节律
B.作息规律
C.生物钟
D.生物反馈
【解析】生物节律给人提供了判断时间的信息,所以,这种节律也可叫生物钟。
95.记忆是( A )。
A.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B.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反映
C.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
D.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
【解析】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96.一幅图画,把白色当作知觉的对象看起来是个花瓶,把黑色当作知觉的对象看起来是两个对着的人脸,这说明知觉具有( 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解析】选择性,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部物体。
97.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A )。
A.幻想
B.无意想象
C.梦
D.有意想象
【解析】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且指向未来的想象。
98.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B )。
A.认识
B.注意
C.意志
D.想象
【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9.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这是( C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解析】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100.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D)。
A.激情
B.表征
C.应激
D.表情
【解析】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
二、多选题(第1-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认知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B.意志是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
C.人格可以通过心理过程得到表现
D.情感属于心理过程
【解析】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而且意志行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的,意志和意志行动是两个概念。
2.心理过程包括( ABD )。
A.意志过程
B.认知过程
C.注意过程
D.情感过程
【解析】心理过程包括知(认知、认识)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3.神经元具有下面哪项功能?( AB )
A.接受刺激
B.传递信息
C.放大信息
D.缩小信息
【解析】神经元的作用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
4.脑干包括(BCD )。
A.丘脑
B.延脑
C.脑桥
D.中脑
【解析】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个部分。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 )。
A.人耳对1000~4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B.人耳对16~20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
C.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波的听觉
D.老年人首先丧失的是对低频声波的听觉
【解析】16~20000Hz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老年人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然后是低频声音,最后扩展到中频范围。
6.关于色盲,正确的说法是(ACD )。
A.色盲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B.女性色盲比男性色盲多
C.色盲患者一般也能“辨认”颜色
D.男性色盲比女性色盲多
【解析】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1/10。
7.关于时间知觉,正确的说法是(BCD)。
A.视觉比触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高
B.听觉比触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高
C.生物钟是人们估计时间的重要依据
D.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时间知觉
【解析】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在估计的准确度上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8.错觉的性质包括( ABD )。
A.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B.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C.只要知道错觉产生的原因,错觉是可以克服的
D.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解析】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错觉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而克服的。
9.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 AC )。
A.同时对比现象
B.相继对比现象
C.彩色对比现象
D.感觉适应现象
【解析】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如先苦后甜。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了对比色的补色。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
A.痛觉和一个人的意志特点有关
B.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C.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D.痛觉比较容易适应
【解析】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刺激;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难以适应。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11.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觉包括( BD )。
A.线条长短的错觉
B.视听错觉
C.面积大小的错觉
D.形重错觉
【解析】不同感觉器官,起码是两个及两个以上感觉器官,AC只涉及视觉。
12.人估计时间的依据包括( ABC )。
A.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B.各种计时工具
C.生理活动的同期性变化
D.各种客观规律
【解析】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等。
13.声波的特性包括(CD )。
A.响度
B.音色
C.波形
D.频率
【解析】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三种特性。
14.彩色的特性包括(ABD )。
A.饱和度
B.明度
C.照度
D.色调
【解析】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种特性。
15.声音的性质包括( BC )。
A.饱和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解析】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16.听觉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这些主要受声波的振幅、波形和频率等物理学特性影响。下列匹配中错误的包括(CD )。
A.响度-振幅
B.音色-波形
C.音色-频率
D.响度-频率
【解析】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17.关于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AD )。
A.最难适应的感觉
B.只属于外部感觉
C.只属于内部感觉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解析】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痛觉没有适宜刺激;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难以适应。
18.遗忘是指( BC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解析】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19.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包括(ACD)。
A.自然衰退
B.编码错误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解析】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和干扰抑制说,干扰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0.默写古诗属于(AB )过程。
A.回忆
B.再现
C.再认
D.识记
【解析】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21.记忆是(ABC )。
A.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B.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解析】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22.表象的作用包括(BC)。
A.积累理性知识
B.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C.为想象提供素材
D.创造新形象
【解析】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表象的概括性使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没有表象,思维也难以发展起来。
23.遗忘的主要原因包括(BC )。
A.信息错构
B.信息干扰
C.自然衰退
D.意识抑制
【解析】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和干扰抑制说,干扰抑制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24.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包括(AC )。
A.间接性
B.可操作性
C.概括性
D.抽象性
【解析】思维的特征包括间接性和概括性。
25.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 ABC )。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
【解析】按思维的形态可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或词的思维)。
26.关于概念,正确的说法包括( ABC )。
A.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B.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C.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D.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解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表示和记载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7.关于概念,正确的说法包括(ABC )。
A.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其思维发展水平
B.人工概念是人为制造的概念
C.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D.概念的内涵越浅,外延越窄
【解析】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越深,外延越窄。
2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原因包括(ABC)。
A.迁移作用
B.原型启发作用
C.定势作用
D.动机作用
【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原因包括原型启发、定势、迁移、知识表征方式、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个性特征,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原型启发是指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定势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D选项书本中未提及,属于补充拓展知识内容。考试中遇到此题以中科院心理所答案(ABC)为准,实际操作学习中以赛优题库答案为准。
2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ABD )。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C.言语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D.言语要借助语言来实现
【解析】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二者互相依赖,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30.关于言语,正确的包括(ABC )。
A.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B.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C.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D.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
【解析】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二者互相依赖,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31.“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 BC )。
A.逻辑思维
B.求异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解析】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2.关于定势的描述,正确的包括( ABC )。
A.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B.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
C.有时会干扰问题解决
D.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解析】定势是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叫定势。
33.关于意识,正确的说法包括(ABCD )。
A.是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別
B.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C.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
D.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解析】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是大脑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自然进化的最高阶段的产物。
3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AD )。
A.必须其中有非常熟练的
B.必须都是非常熟练的
C.不能有内在的联系
D.必须有内在的联系
【解析】注意分配的条件: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35.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包括( ABD )。
A.强度大的刺激
B.突然出现的刺激
C.固定不变的物体
D.新颖的刺激
【解析】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又叫不随意注意。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已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6.注意的特点包括( AC )。
A.指向性
B.目的性
C.集中性
D.持久性
【解析】注意的特点包括指向性和集中性。
37.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ACD )。
A.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B.动机和效果一定是一致的
C.动机是人活动的内部动力
D.不同的活动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解析】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动机和效果一般来说是一致的。
38.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免于恐惧的需要属于( CD )。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安全需要
D.缺失性需要
【解析】安全需要,对生命财产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缺失性需要,低层次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39.性的需要属于(AB )。
A.自然需要
B.生物需要
C.社会需要
D.获得性需要
【解析】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生理不平衡引起,包括进食,饮水、睡眠、排泄、性等。
40.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说法包括( AC )。
A.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
B.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晚
C.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
D.层次越高的需要力量越强
【解析】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越早,力量越强。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只有当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
41.以下正确的说法包括(BCD )。
A.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是一样的
B.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
C.交往的需要属于获得性需要
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解析】动物和人都有自然需要,但无论是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人吃东西还要讲究卫生,讲究营养,追求美味佳肴,吃的时候还要表现出一定的修养和风度。
42.兴趣的品质包括(ABCD )。
A.倾向性
B.广阔性
C.持久性
D.效能
【解析】人的兴趣在广度、深度、稳定性和效能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称作兴趣的品质。主要包括:①兴趣的倾向性。②兴趣的广阔性。③兴趣的稳定性(又称持久性)。④兴趣的效能性。
43.需要(AC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解析】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情绪和情感,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动机。
44.影响动机产生的因素包括(ABD )。
A.内驱力
B.诱因
C.内归因
D.情绪
【解析】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叫内驱力,或叫驱力,它是生理性的动机。动机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如名誉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可以成为激发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45.意志的品质有( ACD )。
A.自觉性
B.目的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解析】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毅力或顽强性)、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或意志力)。
46.下面活动属于意志行动的包括(BD )。
A.散步吹口哨
B.背诵古文
C.摇头晃脑
D.小学生登山
【解析】意志行动是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目的是要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47.心境的特点包括(ABC )。
A.微弱性
B.持久性
C.弥漫性
D.破坏性
【解析】心境是一种持久、微弱和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
48.大脑的外层叫(ACD )。
A.大脑灰质
B.大脑白质
C.大脑皮质
D.大脑皮层
【解析】大脑的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又叫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
49.下列选项中属于无条件反射的是( AB )。
A.吃东西流口水
B.强光照射下瞳孔收缩
C.看见酸梅就流口水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解析】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东西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口水在酸梅刺激之前就流出来了,口水不是由食物刺激口腔引起的,而是由酸梅这个景象引起的,这个时候流口水就成了条件反射,同理D选项也是条件反射。
50.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 ACD )。
A.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
B.能够引起中等强度感觉的刺激强度叫适宜刺激
C.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
D.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解析】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