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药物的酸碱性
药物名称酸碱度 配伍化学特征青霉素类青霉素两性 中性,遇酸碱或氧化剂等迅速失效阿莫西林两性0.5%水溶液pH值为3.5~5.5,为酸性。10%水溶液PH值为8.0-10.0,为碱性
30%水溶液pH值为6.8~7.8,弱碱偏中性。
头孢类头孢噻呋钠酸性10%的水溶液pH值为4.5~7.0头孢氨苄酸性0.5%水溶液pH值为3.5~5.5头孢羟氨苄酸性有特异性臭味,0.5%水溶液pH值为4.0~6.0硫酸头孢喹肟酸性0.5%水溶液pH值为4.0~6.0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碱性0.06%水溶液pH值为8.0~10.5硫氢酸红霉素两性0.2%水溶液pH值为6.0~8.0酒石酸吉他霉素酸性3%水溶液pH3.0~5.0泰乐菌素两性水溶液pH值为5.5~7.5磷酸泰乐菌素两性2.5%水溶液pH值为5.0~7.5磷酸替米考星两性2.5%水溶液pH值为5.0~7.5多肽类杆菌肽(锌)两性与1mL含1000单位的水溶液pH值应为5.5~7.5。硫酸粘杆菌素酸性1%水溶液4.0~6.5多粘菌素B酸性2%水溶液pH5.7恩拉霉素两性pH值为5.0~8.0酰胺醇类甲砜霉素酸性在弱酸和中性溶液中较稳定,遇碱则易失效氟苯尼考酸性0.5%水溶液pH值为4.5~6.5氨基糖苷类硫酸链霉素酸性pH值为4.5~7.0硫酸卡那霉素两性30%水溶液pH为6.0-8.0硫酸庆大霉素酸性4%水溶液pH值应为4.0~6.0硫酸新霉素酸性10%水溶液pH值为5.0~7.0盐酸大观霉素酸性1%水溶液的pH值为3.8~5.6硫酸安普霉素两性1%水溶液的pH值为5.0~8.0利福平酸性溶于水(pH<6)四环素类盐酸土霉素酸性10%水溶液的pH值为2.3~2.9盐酸多西环素酸性1%水溶液pH值为2.0~3.0盐酸四环素酸性1%水溶液pH为1.8~2.8盐酸金霉素酸性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很快被破坏四环素两性-弱酸四环素在pH4.5—7.2之间难溶于水林可胺类盐酸林可霉素酸性10%水溶液pH值3.0~3.5磺胺类磺胺嘧啶两性-弱酸20%水溶液的PH为9.6~10.5,尿游离酸PH为6.4其它药物VA两性-弱酸在PH6-9.72之间,预混剂偏酸性。VC两性-弱酸在PH6-7之间最稳定,维生素在碱性是最不稳定。阿斯匹林弱酸特殊: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大,反而吸收好。维生素B2弱酸PH6-7,在碱性液中不稳定,而在酸性液中对稳定其它弱酸性药物普鲁卡因阿的平抗组织胺药胆碱磺胺类四环素双香豆素双氢氯噻嗪青霉素萘啶酸甲磺丁脲阿司匹林吠喃坦啶苯巴比妥氯磺丙脲保太松萘啶酸利福平维生素B2氨苯枫地塞米松其它弱碱性药物氨茶碱奎尼丁氯奎苯丙胺麻黄碱抗组织胺药胆碱阿的平普鲁卡因丙咪嗪杜冷丁红霉素二、关于药物酸碱性的认识
一种药物的酸性或碱性通常能影响其它药物的吸收、排泌、药效及副作用,这种由于药物的酸碱性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有的发生在体内,有的发生在体外配伍过程,特别是两种以上药物进行饮水混合给药时易发生变性。因此,临床医生必须了解常用药物的酸碱性,方能用药合理,不致影响疗效。
(一)发生在体内的药物作用
(以下文章部分内容,摘自论文数据库,作者:张本中)
1、影响药物的吸收:
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是以被动扩散方式进行的,其扩散力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又与药物的解离度有关。解离型药物的脂溶性低,非解离型药物的脂溶性高。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低,则脂溶性高,吸收好。如:VC可促进硫酸亚铁的吸收。弱酸性药物如果同时配伍碱性药物,则解离增加,吸收差。如:盐酸四环素不能与碱性药配伍。临床上常用的弱酸性药物有水杨酸盐、磺胺类、呋喃坦啶、四环素、双香豆素等。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低,脂溶性高,扩散力强,易于吸收,如同时配伍碱性药物,则其吸收增加,反之亦然。临床上常用的弱碱性药物有氨茶碱、奎尼丁、氯奎、苯丙胺等。
特殊情况:药物的吸收不仅是与其解离度有关,也和溶解度有关,例如,弱酸性药物阿斯匹林配伍碱性药时,虽然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高,脂溶性低,本应该吸收下降,但它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变大,当非解离型吸收以后,解离型很快转变为非解离型,吸收反而增加,也就是说,这时候它的溶解度比它的解离度更为重要了。
2、影响药物的排泌:
药物的排出途径主要是肾脏,除了经过肾小球滤出以外,还可以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到尿中。
在肾小管的近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主动转运系统:碱性转运分泌系统和酸性转运分泌系统,同一系统内部,会出现相互干扰。在肾小管分泌过程中,一种有机酸往往会影响另一种有机酸的分泌,从而影响另一种有机酸的血中浓度和药效。例如,酸性药丙磺舒会影响青霉素、消炎药、磺胺、维生素B2、氨苯枫、对氨基水杨酸盐和利福平的排泌;磺胺影响甲磺丁脲的排泌;阿斯匹林妨碍氨甲喋呤的排泌。同理,碱药也影响另一碱药的排泌。
经肾小球滤出的或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在远端肾小管又以主动再吸收和简单的扩散方式再吸收。
弱酸药和苯巴比妥、保太松、水杨酸盐、磺胺类、双氢氯噻嗪、呋喃坦啶、青霉素、甲磺丁脲、氯磺丙脲、四环素类和萘啶酸等,在酸性尿中,其解离度小,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脂溶性高,易被再吸收造成血药浓度不能明显下降,疗效与副作用也有所变化,所以临床上为了提高呋喃坦啶的疗效,常给酸化尿液,尿被酸化后,呋喃坦啶会再吸收,肾组织内的药物浓度会增高,有利于肾孟肾炎的治疗。同理,如果这类药物中毒时,则可用喊化尿液的办法来促其排出,临床上在水杨酸盆中毒、巴比妥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治疗,就是这个道理。
弱碱药,如:抗组织胺药、胆碱、麻黄碱、氨茶碱、氯奎、阿的平、普鲁卡因、丙咪嗪和杜冷丁等,在碱性尿中解离度小,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脂溶性高,易于被动性扩散而再吸收。如果这类药物中毒时,则可用酸化尿液的办法来促其排出,所以临床上在氨茶碱中毒时,可用酸化尿液的办法来治疗。
3、影响药物的效果:
许多药物在酸或碱性环境中活性较大,反之则药效下降,因此,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必须创造合适的酸碱环境,例如胃蛋白酶在pH为1.5-2.5时活性最强,PH在6.2时则开始失去活性,淀粉酶在pH6.8则活性最强,故二者皆不宜伍用碱性药。胰酶在PH为8.4时活性最强,故不宜配伍酸性药。
在治疗泌尿道感染时,有些药物的活性会受尿液酸、碱性的影响,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酸化或碱化尿液。
需要碱化尿液,来增效的药物:氨基甙类药、多粘菌素、红霉素等。用来碱化尿液的药物有碳酸氢钠,柠檬酸钠、柠橄酸钾等,乙酸唑胺抑制碳酸酐酶的活力,妨碍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使碳酸氢根排出增多,亦可形成碱性尿,其中以碳酸氢钠最为常用。链霉素的pH由8.0下降至6.6时,其抗菌作用下降20-80倍。
需要酸化尿液,来增效的药物:萘啶酸、坦啶、呋喃、青霉素、四环素族、环丝氨酸、多粘菌素(抗绿脓杆菌时)、乌洛托品等。用于酸化尿液的药物有氯化铁、氯化钙、维生素c、磷酸二氢钠等,其中以氯化铵最为常用。
利尿酸钠、速尿能抑制近端肾小管髓袢及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使水、钠、钾、氯、氢排出增加,可使尿呈酸性。
4、影响药物的副作用:
需要碱化环境,来抗刺激的药物:临床上常用碱性药来缓解某些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如用对氨基水杨酸盐、皮质激素等,常配伍碳酸氢钠。
需要碱化尿液,来解药毒的药物:部分磺胺,如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等,在尿中溶解度低,易于析出结晶,引起血尿、结石、尤其在酸性尿时为甚,但在碱性尿中,其溶解度大增,故服用这类磺胺时应同时碱化尿液。中长效磺胺制剂的乙酸化率低,排泄慢,本身的溶解度较高,即使在酸性尿中也不易析出结晶,故服用这类磺胺制剂时,就不必碱化尿液了。
二、发生在体外配伍时的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药 相互影响:
(1)中和:酸性药与碱性药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酸碱中和而影响药效,如胃蛋白酶合剂与碳酸氢钠同服,则后者中和其盐酸,从而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
(2)产气:酸性药物遇碳酸氢钠会放出二氧化碳,可能引起药效变化、药物喷出,甚至炸裂;
(3)变色:某些药物遇碱变色,如水杨酸盐与碳酸氢钠配制的合剂,放置后可变成黑棕色;
(4)沉淀:有些药物在配伍时由于pH的改变而发生沉淀反应,影响药效。例如碘化物的溶液,虽遇微量的酸,也可析出游离碘,所以碘化钾不能加进复方甘草合剂、以及氯化铵合剂等。生物碱的盐类与碱药配伍时,因溶解度的变化而易析出游离的生物碱,如盐酸普鲁卡因+枸椽酸钠→普鲁卡因↓+构摊酸十氯化钠;
(5)水解:颠茄类药物不能与碱性药物配伍或同服,因其有效成分阿托品为酯类化合物,在碱液中易水解失效,硫酸阿托品不宜与硼砂配伍也是这个道理。
一般浸育和配剂等生药制剂,都含有有机酸,或是在制造时另外加酸,所以都呈弱酸性。呈酸性的还有氯化胺合剂、祛痰合剂、咳嗽合剂、复方甘草合剂、胃蛋白酶合剂等。呈碱性有龙胆大黄合剂、醋酸钾合剂、远志制剂等。
2、注射剂 相互影响:
两种注射剂配合后产生的反应是复杂的,它与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注射剂的浓度、pH值、附加剂的种类及用量等方面有关,其中酸碱度的变化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机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分为:
(1)非离子型:即在水中不解离的药物,如葡萄糖、氯霉素、甘露醇等。
(2)阳离子型:一般指碱性药物的盐。如:链霉素硫酸盐、卡那霉素硫酸盐、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盐、四环素族盐酸盐、红霉素乳酪酸盐、普鲁卡因盐酸盐、抓丙嗓盐酸盐、异丙嗓盐酸盐等、
(3)阴离子型:一般指酸性药物的盐。如: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的钠盐、如青霉素G钠或钾盐、磺胺嘧啶钠、苯巴比妥钠等。
非离子型配伍 + 离子型药物=无妨碍;
但葡萄糖液自带酸性,就可能引起问题:如磺胺嘧啶钠在偏酸的葡萄搪液中溶解度下降,可析出结晶。
...
碱性可溶药物(Bs)+ 碱性可溶药物(Bs)=不起变化。
碱性不溶药物(BI)+ 碱性可溶药物(Bs)=新的不溶物。可溶碱可中和不溶碱药,则中和其中的酸根离子,可能使不溶于水的碱药,而改变药效;
...
酸性可溶性盐(As),遇酸不引起变化;
酸性不溶性盐(AI),遇到酸,在一定浓度时,可析出不溶于水的酸性药,而改变药效。
...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配合时,可出现下列情况:
碱性不溶药物(BI)+ 酸性可溶性盐(As)=发生酸碱中和;
碱性可溶药物(Bs)+ 酸性不溶性盐(AI)=发生酸碱中和:
酸性不溶性盐(AI)+碱性不溶药物(BI)在一定浓度时,可结合出新的沉淀物,如:磺胺嘧啶钠遇四环素盐酸盐,则磺胺啥咤与四环素盐基均可析出。青霉素钠盐配伍盐酸异丙嗪时,可形成复合物沉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