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连出两拳”,芯片和稀土背后藏着什么门道?
先把劲儿抬起来说清楚:9月13日这天,中国商务部接连甩出两份公告,一拳是对原产于美国的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另一拳是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动作不小,来得也干脆。你说这是不是常见小打小闹?不,这回是主动出击,真刀真枪地亮家伙。问题来了,凭啥敢这么硬气?背后到底有啥底气?接着往下看,劲头在后头。
先把时间线捋捋,别整迷糊了。2018年开始,美国对中国搞科技打压,芯片“卡脖子”是重头戏。那会儿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这一刀砍下来,能不能顶得住?说实话,头一年半载,大家都挺憋屈的。可转折点也来的快,华为顶住了。2023年8月,偏偏在美国商务部长访华当天,华为拿出5G手机,算是把“你不让我上桌,我自家摆桌”的话说透了。到了2025年,春节前后大模型领域蹿了一把火,国产AI芯片和生态悄摸摸加速成型,很多企业都说:不靠进口也能跑起来。这不,商务部这回的“双立案”,就像是把之前积累的东西正式摆上台面:我不光能守,还能打。
说到芯片,咱不虚。别讲玄乎的,大白话讲几个关节点。国产AI芯片里,昇腾910B已经能打国际主流,2025年末说要量产的920B,目标就是追近英伟达H100这个档位。制造端也不是稀松平常那点小改小修,中微半导体5nm刻蚀机实现量产,长江存储232层3DNAND良率干到70%+,这意味着啥?设计、制造、封测这条线,不靠别人也能跑得起来。老铁们都知道,链条完整才叫安全。你可能会问,美国那边咋样?出口管制一收一放,把自己企业也整疼了,高通、英伟达那阵子的股价波动,谁都看得到。你说这买卖,划算不?
更有意思的是,军事这块儿也没闲着,2024年珠海航展你还记得吧?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技术代差这个词儿就不扯了,咱就说一个朴素的逻辑:单位成本低、效率高,同样的预算,撑出来的能力就不一样。西太平洋这摊子事儿,谁进来谁不让进来,话语权慢慢在变味儿。前阵子四大协会联合呼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把供应链安全和国防安全直接绑一块儿,这就是信号:防守的牌打够了,进攻的牌也该亮亮了。商务部这两拳,不是“临时起意”,是“以攻代守”的延续动作。
接下来这点更扎人心——稀土。这玩意儿不热闹,但致命。全球精炼稀土九成在中国手里,这不是吹牛,是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也直说,2020—2023年,美国七成稀土化合物和金属得从中国进口,重稀土他们还分不出来。这就很尴尬了:F-35战机要用的稀土材料,链条离不开中国。咱这边啥做法?“个别许可”“一批一证”,外加“最终用户追溯”,不是乱卡,是精细化管理。说白了,你要是继续封我高端芯片,我也能精准调你关键材料。这叫啥?对等原则,对上了。
而且别只盯稀土,多晶硅、锂电池材料、药品原料这些关键玩意儿,中国也有底气。多晶硅的全球产能里,咱占了大头;锂电池的产量、零部件的份额也不含糊;药原料像阿莫西林、氢化可的松、布洛芬,美国那边供给链说起来也离不开中国。你说,这盘棋就有劲儿了——不是哪一颗子棋强,而是整盘子都稳。对面要玩“芯片税”、要“抽成”,结果容易变成啥?既想卡你、又想赚你钱,这逻辑拧巴,迟早自己打自己脸。
说到这儿,咱得聊聊规则这茬。美国搞《芯片法案》,喊着“小院高墙”,拉着欧盟、日韩一起去“去中国化”。可现实里另一个趋势在冒头:中国主动把生态铺开,比如RISC-V、开源模型、产业链重构,让别人有“第二条路可走”。说句接地气的,谁都怕被拿捏。欧洲、日韩这些伙伴,心里门儿清——一边要跟美国搞关系,一边又要保护自己供应链。你说他们愿不愿意当“炮灰”?不愿意。这就是今年以来越来越明显的“骑墙”状态,没谁愿意被套牢。
这两份公告,还绕不开一个人名——占豪。老读者都熟,他之前就说过:中美科技战的攻守在变。如今商务部这么一出手,算是给了实锤。他的一个提法我挺认的,叫“三维反制体系”:资源是杠杆,技术是支点,全球产业链重构是战场。你听着挺像课堂报告,不用紧张,换成家常话就是——有粮、有枪、还有地盘。有粮是稀土、多晶硅、锂电;有枪是国产芯片、刻蚀机、存储;地盘就是市场和规则。凑到一块儿,这仗就不怕打,而且能挑地方打。
这里说句实在的,咱也别飘。光有技术名词不算数,得看量产、看成本、看生态。昇腾芯片追到什么程度?910B撑不撑得住大模型实战?920B年底量产到底能不能如期?RISC-V在商用服务器、终端这边能不能跑大规模?这些问题都挺扎心。坦白说,现在不是“宣告胜利”的时候,而是“把事情做成”的关键路口。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链条在强化,企业在挣钱,人才在正循环,打得就会越来越顺。
落回现实生活,为啥这事儿跟普通人有关?很简单,你手里的手机、你开的新能源车、你公司用的云服务、你孩子上的编程课,都绕不开芯片和供应链。假如芯片老被掐住脖子,产品涨价、项目延期、岗位萎缩,受影响的是谁?还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所以当你看到“商务部双立案”的新闻,别当成“国家层面的远方话题”,这是给每个人的饭碗兜底。企业能稳住,老百姓的薪水才稳,物价才不乱跳。这是实打实的逻辑,虚不了。
还有个让人挺上头的点,低成本高效率的军事路线,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区域拒止能力强一点,冲突概率就小一点,航运线稳一点,能源价格就难“疯涨”,你们家电费油价就别跟过山车似的。听着拐了几个弯,其实绕回的还是民生账。
再折回去看美国那边的逻辑,既想技术垄断、又想收市场的钱。英伟达如果按原节奏卖H20,财政部每年能拿到几十亿美元“抽成”,听着挺香。可问题来了,当中国芯片自给率上来,开源生态和国产链条一旦跑顺,这堵墙就会“漏风”。你不让我买,我自己做;你让我买,还要割我韭菜,那我更得自己做。这不就拧上劲儿了?
对读者有个提醒,别把这种博弈想得太短平快。今天发公告,明天就翻天,没这速度。这事儿像修一条高速,路基得打,涵洞得通,护栏得稳。你急也没用,它就是一步步往前推。倒是有两点可以盯着看:一看量产节奏,二看生态活力。谁的开发者多,谁的工具链顺,谁就能走得更快。还有,国际合作不会消失,只是话语权在重新分配。谁能做出不可替代的环节,谁就更有说话的底气。
我知道你们最关心的一句:这回中国敢这么硬,是不是说明彻底翻盘了?我觉得,不是一脚踩死的“翻盘”,而是节节蚕食的“反攻”。商务部这两拳,是阶段性的分水岭,说明我们的路走通了不少,反制的把手越来越多。接下来的挑战也不会少,像光刻机的关键环节、EDA工具链的高端段位、服务器生态的大规模迁移,都是硬骨头。可硬骨头不怕,怕的是没牙。现在看,这口“牙”正在长齐。
写到这儿,该把话题抛给你们了。你更关心哪一块?是国产AI芯片的实际性能和生态落地,还是稀土等关键材料反制的“度”怎么把握?你觉得欧盟、日韩会怎么选边站?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你会怎么调整采购和技术路线?留言说说你的思路,也欢迎聊聊你在工作里遇到的供应链堵点,咱们一起把这事儿掰扯明白。我在评论区等你,咱们接着侃。
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