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后海的仓库里,四个80后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算着一道改变人生的数学题:如何分配一家尚未开张的云南菜馆股权?十四年后,当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的讣告震惊餐饮圈,人们重新翻出这段"粉笔字创业史",才发现那间仓库里写下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代创业者用青春验证的商业哲学。
粉笔字里的商业哲学:仓库黑板上诞生的股权协议
没有律师见证,没有电子表格,人民大学毕业生赵晗和三位合伙人在仓库墙面划出两栏:资金股与管理股。据《舌尖上的生意》记载,四人约定初始股权按出资比例分配,但预留20%作为"管理股",由实际经营者动态调整。这种"能力优先于出资"的分配原则,在2009年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堪称超前。
粉笔灰飘落间,他们解决了初创企业最棘手的难题:既承认资金贡献,又为后续人才引进留出空间。赵晗曾回忆:"我们算到第三版方案时,有人突然问'如果将来有人干得特别多怎么办',那时才意识到股权需要呼吸感。"
从黑板到红章:创业契约的进化之路
2013年红杉资本注资时,律师团队发现云海肴的原始章程里竟保留着手写条款的痕迹。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四人将黑板协议转化为法律文本时,特意保留了"经三分之二合伙人同意可调整管理股"的约定。这种介于情感与制度间的过渡状态,恰是80后创业者从同窗情谊转向商业理性的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正式合同中仍可见到"创业初期让渡条款"——某合伙人因个人原因暂离时可保留股份但暂停表决权。这种既保护权益又明确责任的设计,为后来处理团队变动提供了范本。
关键转折:那个主动划掉自己名字的夜晚
2011年云海肴筹备第三家分店时,发生戏剧性一幕:一位创始合伙人深夜召集会议,主动要求削减自己的管理股比例。公开报道显示,该成员坦言:"我擅长开业但不擅长守业,该让更懂运营的人多拿股。"
这次调整直接促成云海肴首次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事后证明,用股权换人才的决策让品牌在2014-2016年的标准化扩张中抢占先机。赵晗生前受访时曾说:"最好的合伙不是永远绑定,而是敢在对的时刻重新分配。"
后疫情时代的合伙启示录
赵晗的突然离世让业界重新审视云海肴的"黑板精神"。这个从40平米小店发展到全国200家门店的品牌,历经三次重大股权结构调整却未爆发内斗,其核心密码或许就藏在2009年仓库里的粉笔字中:先建立可进化的规则,再投入不可逆的情谊。
当下创业者更应记住,再动人的兄弟合伙,也需在第一天就用粉笔写下最坏的打算。正如云海肴用十四年验证的真理:能经得起股权重算的友情,才是商业世界最稀缺的资产。
股票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